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资队伍 >> 专任教师 >> 正文

周利群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10-03 [来源]:

周利群

梵语巴利语

博士 副教授

liqun21cn@bfsu.edu.cn

学习与工作经历

2004.9-2005.9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2004级本科

2005.9-2008.7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04级本科中古史学士学位

2008.9-2013.7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梵语巴利语博士生

2013.9-2015.10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后

2015.10-今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梵语巴利语教研室讲师


海外经历

2010.8-2011.5   印度新德里中央印地语学院

2012.2-2012.5   日本京都京都产业大学访问矢野道雄教授

2012.5       日本东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

2015.1-2015.3   日本东京成蹊大学客座研究员

2017.9-2018.9   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纽约李氏基金访问学者


奖励与荣誉

2017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卓越青年教师


教授课程

2015秋季学期   三外梵语1,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佛教史,亚非宗教文化-印度教

2016春季学期   三外梵语2,中印关系史,佛教与佛教文献,亚非经典导读

2016秋季学期   三外梵语1,科学知识在世界的流动,南亚研究,亚非研究与跨文本写作

2017春季学期   三外梵语2,印度文化史导读,世界科技史

2019春季学期   三外梵语1,初级梵语2,,中西交通史

2019秋季学期   中级梵语1,丝绸之路研究专题,科学知识在世界上的传播

2020春季学期   中级梵语2,印度两大史诗研读,中西交通史

论著

学术作品:

周利群著,《论西域出土的楚式刺绣——兼及铜镜与漆器》,《西域文史》,2010年12月。

周利群著《<虎耳譬喻经>与早期来华的印度星占术》,《文史知识》,2013年。

周利群著《<虎耳譬喻经>藏文本二三题》,第二届汉藏佛学会议(2012年),《汉藏佛学研究:文本、人物、图像和历史》,藏学出版社,2013。

周利群著《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后5世纪印度的单壶泄水漏壶——基于<虎耳譬喻经>以及相关文献记载》,《自然科学史研究》(北大核心),2014。

Tensho Miyazaki, Jundo Nagashima and Zhou Liqun, “The Śārdūlakarṇāvadāna from Central Asia”, in: Buddhist Manuscripts from Central Asia: The St. Petersburg Sanskrit Fragments, ed. Seishi Karashimaet al., vol. 1, 2015, Tokyo: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Manuscripts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St. Petersburg, and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ZHOU Liqun, The Indian Outflow Water-clock before the 5th Century A.D.,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Śārdūlakarṇāvadāna, China Tibetology, Sep.2015.

周利群著《循环与线性交互的佛教时间观》,《社会科学》(CSSCI来源刊),2015年第9期。

周利群著《佛经中的古代印度地震占卜体系——以《虎耳譬喻经》为例》,《自然科学史研究》(北大核心),2016年第1期。

周利群《义净记载的天竺时间测量体系》,《西域研究》(CSSCI来源刊),2016年第1期。

周利群《印度的新闻出版现状及其与中国的合作》,《出版发行研究》(CSSCI),2016年10月。

周利群《梵语在21世纪初的印度》,《亚非研究》集刊,2017年3月。

周利群《圣彼得堡藏西域梵文写本释读新进展》,《文献》(CSSCI来源刊),2017年第2期。

周利群 张昊《印度出版业发展报告》《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16版)》,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年。

周利群《西域出土的早期星宿占卜文献》,《探索西域文明——王炳华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中西书局,2017年。

周利群《<虎耳譬喻经> 梵文精校本早期印度星占史料》,《中国科技史杂志》(北大核心),2018第1期。

周利群《鸠摩罗什译经中的印度星占知识》,《全球史与中国》第2辑,2019年。

周利群 孔源《梵语与梵学:中印关系间的“文化公约数”》,《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第9辑,2019年。

周利群 张昊《印度传播环境研究》,孙有中 章晓英 刘滢编《G20国家传播环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周利群《变与不变:早期汉传佛教文献的天文学翻译》,《自然科学史研究》(CSSCI),39卷,2020年第1期。


其他作品:

周利群著《印度东北之行》,《神州学人》,第8期,2011年。

周利群著《梦萦丝路》,《东方文学通讯》,第1期,2011年。

周利群著《斯里那加,吉祥何时到?》,《光明日报》,2011年2月8日。

周利群 沈逸鸣著印度游记《菩提树下,恒河水上》,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

周利群 《从这里读出季羡林的遗风——记王邦维教授<感怀集>》,《博览群书》,2016年9月。

周利群《作为世界公民的印度人》,《人类学微刊》,2019年6月14日,微信公众号推送。


译著

周利群译,《萨珊人在东方:一批来自阿富汗北部的大夏语档案》,《西域历史语言研究辑刊(三)》,2010年。

段晴周利群译,《优昙钵花林狮吼经》&《对尸迦罗越所说经》,《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


科研项目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基金“梵藏汉文佛经中的时间测量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主持人,在研。

202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冠疫情”研究专项项目,“以印度、越南、尼泊尔为例看‘新冠疫情’下的亚洲舆情公关”,项目主持人,在研。

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佛经《虎耳譬喻经》梵藏汉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主持人,在研。

2018-201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中心,印度新闻出版业现状调查,项目主持人,结项。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名校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科研启动基金(2014年春至2015年秋),项目主持人,结项。

2017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汉唐时期沿丝路传播的天文学研究”,参与印度天文部分,项目参与人,在研。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印度古典梵语文艺学重要文献翻译与研究,参与子课题一,诗学画论部分,项目参与人,在研。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资助一等(2014年9月至2015年秋)“佛经《摩登伽经》中的天文史料整理及研究”,项目主持人,结项。

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入职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5QD001),主持人,结项。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2013年秋至今),结项。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China-India Cultural Contacts),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结项。

《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中华大典•天文典•天文分典》,重庆出版社,2014年,2015年,结项。(参与《中华大典》之《天文典•天学家总部》与《天文典•仪象典》的整理工作。)

2016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G20峰会国家对外传播理念与机制研究”,项目参与人,负责印度新闻传播环境部分已完结。


参加会议

2011.6·北京“梵文写本会议”主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发表论文《虎耳譬喻经简介》

2011.10·苏州“梵学与佛学”主办:中国社科院梵学研究中心发表论文《虎耳譬喻经中的天文史料》

2012.9·北京“第二届汉藏佛教学术研讨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发表论文《虎耳譬喻经的藏文版札记》

2014.6 上海“夏至学术会议”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学院发表论文:佛经中的古代印度地震预言体系——以《虎耳譬喻经》为例

2014.9 上海“秋分学术报告会”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学院报告:The Indian Outflow Water-clock before the 5th Century A.D.,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Śārdūlakarṇāvadāna

2015.7 北京  2015亚非研究学术论坛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报告论文:古代印度的分野

2015.9 上海 中国人民大学西域研究 会议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报告论文:汉译佛经中的时间测量

2016.7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夏至会议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报告论文:西域出土的早期星宿占卜文献

2016.8  无锡  国学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无锡市惠山区政府、冯其庸学书馆,报告“西域出土的早期宿占文献”

2016.10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鸠摩罗什与东亚知识的迁移”学术研讨会,报告“鸠摩罗什译经中的印度天文学知识”

2016.10 北京   伦敦亚非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会议“文本•视野•方法:全球化时代的亚非研究”,发表“圣彼得堡梵文写本释读新进展”

2016.11 深圳  第二届世界印度学家大会,发表“佛教天文学研究——以《虎耳譬喻经》为例”

2016.11 南京   第十四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暨首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丝绸之路上的‘分野’概念”。

2017.2 北京  中国社科院  《阿摩卢百咏》汉译本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

2017.7 新疆  第二届天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的天文考古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鸠摩罗什译经中的印度星占”

2017.7 巴西里约热内卢  第25届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国际,宣读论文“传播到中国的印度漏壶”

2017.12 英国伦敦 第四届全球中国对话 发表“梵学:中印文化中的最大公约数”

2018年6月17-21日,瑞士伯尔尼,第16届欧洲宗教学年会,发表“宗教团体和传统之下的中印地理中心观念”

2018年6月27-29日,法国巴黎,第三届国际度量学会议“十字路口的度量:度量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发表“元代汉文材料中的DIY水钟”。

Measurement at the Crossroad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Measurement

June 27-29, 2018, Paris. Presented “A DIY water clock (clepsydra) from a Chinese text of Yuan dynasty”, in panel 8 “The Making of instruments and standards of measurement”.

1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s; EASR 2018 Multiple Religious Identities, 17-21 June 2018, Bern. Presented “Geographical Conception about Center in the Traditions of India and China, in a Case of Buddhist Records” in the Session of “Self-conceptions and identity discourses within religious communities and traditions”.

2018年9月15日,英国伦敦,欧洲科学史学会双年会,报告“早期佛教天学翻译中的变与不变”(吴蕙仪博士代读论文)

2019年5月,成都,2019梵语在中国学术研讨会:梵语行,报告论文“梵语与梵学:中印关系间的‘文化公约数’”。

2019年8月,韩国全州,第15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ICHSEA2019),报告论文“《御堂关白记》中的印度宿占纪日”。

2019年9月,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佛教与科技:历史背景与现代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论文“印度来华的两种水漏”。

2019年12月21-22日,无锡,首届清华历史语言研究论坛:佛教与文学的方法和时间,报告 “牛津藏<虎耳譬喻经>中亚写本》”。


社会服务

学术报告

2016.10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格致读书会,报告“佛教天文学研究——以《虎耳譬喻经》为例”;

2016.12  亚非学院僧伽罗语班,报告“梵语与中国的梵学”

2017.2.   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报告“佛法科技并蒂莲,中印丝路散芳馨”

Dunhuang Seminar, Faculty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 Stu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How One Bhikṣuṇī Met Indian Astrology? A ‘Modern’ Story Popular Along the Silk Route”, Faculty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4pm-5:30pm, 26 Oct 2017.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regular Friday Seminars

“Buddhist or Taoist? A Civil Water Clock (Clepsydra) from a Chinese Text in Yuan Dynasty”,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3:30pm-5pm, 24th Nov 2017

“China Studies” Forum Seminar XXXI, London Confucius Institute, SOAS & BFSU

“Was India Divided into Five or Nine Parts? A Study beginning with the Buddhist Canon”, SOAS, Russel Square, 5pm-7pm,25th Jan. 2018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regular Friday Seminars

Continuity and Adaptation in the Early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Astrology from India to China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3:30pm-5pm, 8th Jun 2018

2018年1月25日,伦敦亚非孔子学院,“中国研究”第三十一讲“印度地理被分为五部分还是九部分?一个从佛教典籍开始的研究”

2018年6月8日,李约瑟研究所“周五研讨会”,报告“早期佛教天学翻译中的变与不变”


社会服务

2015.12-今 参与《亚非研究》集刊的编辑工作,作为编辑部主任协助工作,担任2017年第1期责任编辑

2016.10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格致读书会,报告“佛教天文学研究——以《虎耳譬喻经》为例”;

2016.12  亚非学院僧伽罗语班,报告“梵语与中国的梵学”

2017.2.   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报告“佛法科技并蒂莲,中印丝路散芳馨”

2017.10  剑桥大学中文系,报告“比丘尼如何遇上星占:丝绸之路上广受欢迎的摩登伽故事”

2017.2   中国社科院  《阿摩卢百咏》汉译本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

2016.12  与周袁、袁宇航等老师一起策划了全国首届“外研社杯”南亚知识竞赛

组织讲座

2015年6月主持讲座“廷巴克图文书:非洲与世界的宝藏”

2015年11月主持组织“宗教文本翻译——以薄伽梵往世书为例”

2015年12月主持组织“东方语言与文字”系列一,王邦维“三个地名一个故事”

2015年12月组织“东方语言与文字”系列一,拱玉书“泥版上的语言文字”

2015年12月组织“东方语言与文字”系列一,颜海英“解读罗塞达石碑”

2016年11月主持组织世界科学史讲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助理研究员郭园园博士,“代数溯源——伊斯兰代数学简史”

2016年11月主持组织世界科学史讲座,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讲师孔源博士,“地图上流动的知识与知识流动的图示——透过地图看地理大发现的知识意义”

2019年 组织“印度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系列讲座”十多场


参与组会

2015年7月的第一届亚非研究论坛,周利群

2015年12月第二届中国非通用语论坛,周利群 张雨澄 张春改

2016年6月与全球史学院合作举办“大师对话:鲁迅与泰戈尔”“鲁迅与泰戈尔——中印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论坛,周利群,曾琼,张忞煜

2016年10月北外-伦敦亚非与北外合办的“文本·视野·方法:全球化时代的亚非研究”国际会议,曾琼,周利群


学生活动

2016.1 哥伦比亚梵语学会北外读书会,曲洋同学带大家阅读阅读迦梨陀娑著名梵语文学作品《鸠摩罗出世》

2016.12 首届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杯”南亚知识竞赛,周利群等地区研究教研室组织

2016.12   新生研讨课“科学知识在世界上的流动”调研:故宫佛教雕塑“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展”、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天文馆。

2017.3  组织学生听讲座,北京大学南亚讲坛第二十五讲,Prof.Michael Radish“Problems of Attribution in Chinese Buddhist Literature, and New Techniques for Their Assessment”


外事活动

2016.4 组织学生参与印度宪法之父安贝德卡尔诞辰125周年纪念(北大 2016年4月14日)

2016.12 印度驻华使馆公使米提雷什(M.K.Jha)、二等秘书拉杰什(Rajesh Gambhir)访问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周利群等地区研究教研室老师参与会见。

2017.1. 印度驻华大使馆  北京印度学研究学术座谈会  曾琼、周利群、张忞煜、李灿等地区教研室老师等参加。